中国妇婴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604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新婆媳间的关系:一碗汤距离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3-9 03:55:0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一碗汤距离:指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,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。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于住在一起。

磕磕碰碰

  “拉埋天窗”乃是人生一大事,古有“三媒六聘”,今有“闪婚”“拼婚”;以前结婚要盖好几个公章,如今注册“话咁易”。80后的“虾仔”一辈陆陆续续走进了婚姻殿堂,与长辈同过起了“和而不同”、“亲密有间”的新生活。

  调查显示:无房难成婚

  今时今日,房子似乎已成结婚的必要条件之一,也成了最大的开销。

  今年初,一份对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千名未婚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:55.6%的人认为一定要买了房之后再结婚;选择无房不嫁的女性达62%;有接近七成的人认为应该先养房子,再养孩子。

  为何房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如此重要?

  “相见好,同住难”、“各有各空间,相处更快乐”是小年轻们说得最多的答案。

 两代分居:一碗汤距离

 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两代分居。

  曾经,娶媳妇过门,过的自然是男家的门。而今,更讲究拥有“二人世界”,与父母“一碗汤”的距离是备受推崇的活法。

  辉哥是较早的身体力行者。早在1999年,当时家人见赤岗某楼盘推出货尾“笋盘”,便火速“杀”下了楼下两套小户型。当时,还只是周末去住一下。到了2004年辉哥娶媳妇,举家正式迁入。

  辉哥的妈妈爱清静,习惯早睡早起;而辉哥小两口则喜欢夜晚看看碟、听听歌、打打游戏。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,辉哥笑称“阿妈没眼睇”,家里又有条件,很自然就开始了到妈妈家蹭饭饮汤、回自己的小窝娱乐休息的生活。虽然小家也有厨房,不过成了摆设,辉哥坦承“一年开伙次数几乎为零”。

  去年,辉哥升级为父亲,为小孩将来的教育打算,全家又从“河南”搬回“河北”。本来卖旧屋的钱也足够支付一套大户型的首期,可他们已习惯了分开住,全家一商量,还是买下一街之隔的两套二手楼。如今,每日辉哥的爸妈就来儿子家“上班”,煮饭煲汤凑孙,其乐融融,吃完晚餐散个步又逛回自己家,想干嘛就干嘛,轻松!

  由于没有同住,辉哥说,别人讲什么婆媳关系难处,在他家从来不是问题。买房结婚,年轻人觉得自由,老人家又何尝不觉得是种“解脱”呢?增加的经济成本,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,何乐不为?

为买婚房:背债三十年

  据说,房子、车子、票子已成为结婚“新三件套”。

  80后的小魏掰指一算,自己的“三件套”,花费接近60万元,其中房子一项占绝对大头。

  小魏和老婆LILY都是广州人,本来家中各自有房。小魏说,为免生活在一起磕磕碰碰伤感情,他们早就商量好,先买房再结婚,享受一下二人世界。

  2006年,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小魏,就“相中”了一套婚房:番禺大石地铁口的小区楼,70平方50余万拿下。后生仔女,自然没多少积蓄,首期20万,唯有“啃老”;贷款30万,仗着年轻,小魏选择了30年期限,月供两千出头,以二人之力合供,倒也不算太吃力。

  为婚房背债30年,小魏觉得心甘情愿。

  30年前,“多年媳妇熬成婆”司空见惯,一个“熬”字背后蕴藏几多艰辛。如今两代人藉着一煲靓汤,“联络感情”顺带填饱肚皮。自己家是个“避风港”,妈妈家是个“加油站”,功能不同,情感相系,谁说这又不是种进步呢?
2#
发表于 2011-3-10 01:59:58 | 只看该作者
学习了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中国妇婴网 ( 京ICP备10008960号 )

GMT+8, 2024-6-2 09:24 , Processed in 0.052162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

© 2001-2015 www.38baby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